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循环经济
陈世清:深度解读双循环经济格局
加入时间:2020-10-09        来源:北国网


  双循环经济格局: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即经济循环,指的是经济要素之间互为前提、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互相转化的对称平衡关系,宏观上指的是经济结构的两大基本要素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对称平衡,中观上指的是产业链各环节、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衔接对称平衡,微观上指的是资源的再生型利用。内循环,指的是国内经济循环的经济格局。外循环,指的是国内外经济循环的经济格局。双循环,指的是国内经济循环与国内外经济循环之间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导的经济格局。双循环经济格局是疫情带来的国内外新形势要求与时俱进重建经济结构对称态与经济新常态,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与经济结构,理论基础是对称平衡论-精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对称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双循环经济格局对正确处理国家主体性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经济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建构精准经济学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准经济发展模式,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双循环经济格局的理论基础是对称经济学
  
  格局,既是客观结构也是主体布局,是主体提升客体、主观建构客观、主体主导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双循环经济格局的核心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经济结构对称态是经济活动中以主体为主导的再生经济学意义上的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主客体动态平衡过程。以主客体动态平衡为核心的生产各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过程,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微观的经济结构的对称态靠企业管理,宏观的经济结构的对称态靠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结构的对称态着眼于各个要素之间质的对称,因此不同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结构的对称态有消极与积极两种途径。消极途径就是补短板,即管理学的“木桶原理”。积极途径就是拉长板,即管理学的“水桶原理”。先拉长板再补短板,即管理学的“对称原理”。经济结构的对称态既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管理方式,属于对称经济学范畴。
  
  以主客体动态平衡为核心的经济结构对称态的理论基础是对称平衡论。对称平衡论是把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看成事物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的理论。在社会发展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发展看成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社会经济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经济发展看成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称平衡论把对称看成动态的非线性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具体反映。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次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平衡论是一切科学的最基础理论。以对称平衡论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实现了经济学学科范式与科学范式的接轨,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
  
  双循环经济格局,一揽子建立起国内外统一有序的经济结构,从而建立起国内外统一的精准经济模型。精准经济模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模型,理论基础是精准经济学。精准经济学是通过认识经济深层本质、把握经济深层发展规律、建立经济深层对称结构,建构精准经济模式,准确预测经济发展趋向、精准达到预期经济目标、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严格来讲科学经济学就是精准经济学。精准经济学是自觉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使经济学科学化的结果,属于对称经济学范式。精准经济学重战略分析与定性分析,因此不同于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计量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属于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以信息对称为核心机制的5G—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大数据的精确运行、资源的精准对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精准经济学提供了技术基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精准经济学的经济基础,精准经济学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
  
  双循环经济格局,使原来建立在简单的供给和消费一般均衡关系基础上、以GDP为指标和目标的平面、单向度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五维的立体结构,本质是变增长为发展。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是发展经济学核心概念。经济发展指包括质量与数量在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不仅是数量的增长。随着生产社会化、知识功能化与社会经济化,经济结构已经复杂化,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逐步趋同,GDP增长已经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增长,即使经济增长也离不开经济发展,当今时代经济增长只有抽象的意义;用GDP来计算经济增长、衡量经济发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是效益的发展不是效率的增长,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增长,是辨证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增长。“经济发展”概念把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区别开来,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经济学定位为发展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发展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规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经济学就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要求用主客体的对称分析代替纯客体的线性分析,用五维空间分析代替平面二维分析,用复杂系统论分析代替还原论分析,用规范分析代替实证分析,用规模分析代替边际分析,用“边际效益分析”提升“边际效率分析”,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市场的核心机制,用国民福利体系代替GDP增长体系,用社会市场经济代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用科学发展代替增长。秉持线性思维方式不可能建构真正的发展经济学。具有五维立体结构的双循环经济格局,是发展的核心,也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
  
  对称平衡论是对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精准经济学是对称经济学的核心,发展经济学是对称经济学的功能——双循环经济格局的理论基础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运用对称的、五维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方法,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出发点,以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为基本原则,以对称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对称发展观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科学的、一般的、人类的、与政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科学经济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科学理论体系。以对称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与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由于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所以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经济学。对称经济学的创立实现了经济学科学范式的转换,提供了以对称规律为核心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结构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物质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进行整合的框架,以价值规律为核心对价值经济学与人性经济学、幸福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进行融合的模式--以经济学为核心对哲学、管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进行综合的方法,确立了经济领域的主体性原则,规范与推动了经济学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为双循环经济结构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是科学的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二、双循环经济格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济结构
  
  具有五维空间属性立体化双循环经济格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经济结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以大健康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形态作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而且是经济学范式转换。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基础。现代产业体系是以智慧经济(含数字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现代农业为基础、通过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形态。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宏观产业结构。高附加值,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灵魂;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系统性、规模性、精准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现代产业体系既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也是智慧经济时代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产业形态。
  
  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双循环经济格局的设计与运行,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创业带动就业,用创业者带动创业者,用创业工程推动创业工程,是智慧经济时代体现“创新是民族灵魂”的全民创新—创造—创业活动,是国民创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性,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体基础,也是双循环经济格局动态平衡的主体基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投融资体制向以投资银行(投资机构)为中心的直接投融资体制转化。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但大浪淘沙正本清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必将使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走上正轨,推动以金融投资改革为核心同时撬动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
  
  智慧经济是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经济形态,是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经济形态。双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的知识与信息)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通过不断升级的网络基础设施与智能机等信息工具,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人类处理大数据的数量、质量和速度的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人类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形态转化,极大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提高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同时为落后国家后来居上实现超越性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数字经济也称智能经济,是工业4.0或后工业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慧经济的核心要素。正是得益于数字经济提供的历史机遇,使我国得以在许多领域实现超越性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智能经济是智慧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智慧经济的工具、技术、手段和途径。在智慧经济形态中,数据及其运行必须受制于人的智慧,渗透人的主体性;而数字游戏的要害,就在于使数据及其运行脱离人的智慧,数据不是人的工具,人是数据的奴隶。
  
  智慧经济的增长方式知识运营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运用智慧——功能化、个性化、价值化、增值化的知识与现代信息手段(主要为信息高速公路,包括智能机),通过市场机制开发知识这一精神资源,促使知识成为生产力各要素与各种生产资源的“整合器”、“粘合剂”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催化剂”,促使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素,由生产力中非主导要素转变为主导要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从而带来社会效益和给运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商业模式。知识运营通过高新技术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再生、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系统运作、集团融合、规模经济,全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智慧生态大健康产业,实现企业超速发展。通过知识运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生产的智慧生态大健康产品的高附加值,具有不可复制不可超越的性质,因而具有垄断性质。知识运营是推动社会高速发展、企业高速成长、产品附加值提高的智慧经济形态、经济增长方式、企业运营模式与商业模式。知识运营商业模式的宗旨:用智慧经济模式培育高附加值产业、孵化高增长性企业,为中国实现GDP增长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的全面包容性发展提供样板模式与新动能、新经济增长点。知识运营商业模式的目标:用智慧生态大健康模式帮助中国企业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实现二次创业,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取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取得经济效益,通过产品高产业链高附加值和规模效益带来企业高成长性。知识运营商业模式的定位:智慧经济是新的经济学体系、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经营模式、新的管理模式。知识运营商业模式是智慧经济的全息元。知识运营商业模式的运作模式:内容:论坛—培训—知识运作—资本运作—资产运作—产品运作—资源运作。方法: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模式和实体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知识运营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通过高新技术、变废为宝、循环再生、资源整合、产业升级、系统运作、集团融合、规模效益生产高附加值的生态大健康产品,实现企业超速发展。知识运营运行模式是根据智慧经济理论所揭示的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的规律实现产品高附加值、企业高成长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与企业运营模式。
  
  双循环经济格局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经济学核心概念。高质量发展也叫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的经济发展都是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数据精确、营商环境优化、产品质量保证、资源精准对接与优化配置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是智慧经济为主导、高附加值为核心、质量主导数量、GDP无水分、使经济总量成为有效经济总量、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精细性、高效益,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增长与发展的统一、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的统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精准经济学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
  
  什么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指在时间上先后产生、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在同一个产业、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是用无形渗透有形、高端统御低端、先进提升落后、纵向带动横向,使低端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组成部分、实现产业升级的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产业融合以第五产业知识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第二产业工业为中介,第三产业服务业为核心,第四产业信息业为配套,是在产业层面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推动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产业融合以第三产业为核心,既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又能多维度提高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的智慧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区域融合的本质,是城乡融合区域融合的核心、纽带与催化剂。产业网是能有效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与产业形态。
  
  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根本途径。
  
  轻资产为主的高附加值高风险项目+重资产为主的低风险低附加值项目=重资产为基础、轻资产为主导的的低风险高附加值项目,就是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也决定了直接投资方式由高风险投资向无风险-低风险投资转变;直接投资方式由高风险投资向无风险-低风险投资转变,是投融资体制由间接投融资为主向直接投融资为主转变的内在动力。所以,通过项目整合实现产业融合产业升级形成轻资产重资产并存、高回报高成长性并存、低风险高附加值并存的项目,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途径。
  
  产业结构升级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升级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从微观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指企业通过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企业结构改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提高、产业链升级实现企业整体结构升级。从中观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指一个产业中主要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产业链定位、产品附加值全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级,从而形成新的、更高级的产业结构。比如高铁的机车技术、铁路技术、管理模式、运行速度为主要标志的运营效率、对于经营者和社会的效益都比老式铁路要高出一个档次,就是铁路的产业结构升级。其他如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也一样:在土壤改良,农产品品种选择培育、生产过程可控性增强、成本降低、产量质量提高、产品有利于人体健康、可再生性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智慧农业比传统农业全方位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就是农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从宏观来看,产业结构升级指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如从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运营增长方式向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转变。由于这些增长方式转变是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内部要素与结构全面升级,所以这些增长方式转变也叫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宏观的产业结构升级一般指新的、更高级的产业业态的产生。无论微观、中观还是宏观,产品附加值提高都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与灵魂,经济活动的主体性提高是产品附加值提高的根本。产品附加值提高不能和生产率提高划等号。根据产业结构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生产率提高只是产品附加值提高的途径和手段之一。虽然提高企业利润率和GDP增长指数是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产品附加值提高的动力,但产品附加值提高也不能仅仅和企业利润率、GDP增长指数提高划等号。通过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不但可以带来利润率与GDP增长指数提高,而且可以带来社会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所以真正的产业结构升级,增长和发展是统一的。
  
  双循环经济格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建构以大健康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网。新发展理念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理念指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生态优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灵魂。建构以大健康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网,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狭义的健康指身体生理健康,即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正常、处于无疾病状态;广义的健康除了身体生理健康外,还包括心理健康,即身心健康。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灵健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的身心健康由多种因素决定,除了身体因素,还有社会、精神因素。人的健康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全息元”。大健康,指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个人健康和社会健康的统一。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灵健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的身心健康由多种因素决定,除了身体因素,还有自然、社会、精神因素。人的健康是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全息元”。大健康就是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使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幸福有机统一的社会生态健康状态。
  
  产业网是由互相衔接、有内在联系的纵横交错的产业链组成并通过集团化运作的产业链群。产业网通过提高品牌效益、规模效益和智能化、数据化、系统化管理水平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产业网本身属于中观经济形态,但产业网的形成有效实现了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宏观经济的有机统一,是智慧经济时代通过经济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佳企业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与产业模式,也是有效实现产业融合、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的最佳企业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与产业形态,产业网及产业网后面的系统性思维方式是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实现经济规模向规模经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新旧动能转化的必要途径。产业网和产业群的区别:产业群中各个产业链的关系是外在的,产业网中的各个产业链无论产业内容还是组织形式都是内在的、有机联系的。产业网把相关、表面上不相关的产业链在产业内容上建立起内在联系,通过集团化运作保证这种联系。产业网是产业链、传统产业园、产业集群、现代社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区域经济合作体等的升级版。产业网是产业创新、产业升级的方向,是双循环经济格局有效运行的产业组织形态。
  
  三、双循环经济格局:需求侧结构性改革
  
  以内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经济格局要求完善的、供应充分的国内完整的产业链,国内市场是完善的、供应充分的国内完整的产业链的必要一环。在出口导向型、低层次开放、国内产业链不完整也不需要完整的经济格局中,供给侧是重点,国内需求侧不重要。在以内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经济格局中,国内需求侧的重要性得以突显。以内循环为主导的双循环经济格局,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同步进行。供给与需求是基本的经济要素,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关系是基本的经济结构关系。双循环经济结构是供给与需求两大要素之间动态平衡、相辅相成的结构关系。造成我国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衡的,本来就不仅仅是供给侧一方存在问题,而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都存在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来离不开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没有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仅靠单向度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经济结构平衡只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其后果就是投资意愿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低迷、经济增速下滑、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双循环经济结构要求我们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也不仅仅是适当提高总需求,而是调整需求结构。要真正调结构,促改革,稳增长,增就业,惠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充分发挥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引导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投资与需求的矛盾。从逻辑上看,投资与需求的矛盾是比产能与需求的矛盾更深层次的矛盾;从现实上看,投资与需求的矛盾不一定都会形成产能与需求的矛盾——只有GDP经济学才会把投资和形成直接产能划等号,发展经济学中的投资有着比形成直接产能更广泛的视野。消费需求只是需求的一个环节。如果说,投资和消费可以从量上平衡,投资和需求则只能从质上对称。在质上对称的前提下,投资只能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消费需求拉动投资需求,需求拉动供给,供给推动消费,消费推动需求,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结构。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我国需求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就是把投资需求的满足放在消费前面。把投资需求的满足放在消费前面,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用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拉动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用基本建设投资拉动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用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拉动消费资料生产投资,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用新经济增长点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把投资需求的满足放在消费前面,决定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由于节约有利于积累,积累有利于投资,投资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节约、居民高储蓄率有利于经济发展,而铺张浪费、寅吃卯粮不利于经济发展。把投资需求的满足放在消费前面,决定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只有投资驱动,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才有基础;只有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为主导,投资驱动才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投资有效。在把投资需求的满足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定了必须用内需导向型增长方式代替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出口的目的是换汇,换汇的目的是进口产品,进口产品的目的是国内需求。如果国内能直接生产进口的产品,不但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提升,而且可以避免外汇贬值的风险与国内通胀的风险。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是以极低工资和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浪费来维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竞争力的,靠这样的“竞次”出口导向型战略积累起来的外汇又拿去购买美国国债,由于没有相应的商品供应国内市场,与几万亿美元外汇对冲的人民币演变成国内的通货膨胀,低工资加通货膨胀造成国内市场萎缩,只好又把GDP增长的希望寄托在出口导向型经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作为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国内产业结构难以升级,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实际工资水平难以提高,GDP与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产品附加值水平、资源可再生能力反比增长。
  
  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定了必须以人民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以人民的幸福为经济发展的目标。过去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的名义收入是增加了,但有效收入并没有同比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还下降了。特别是人民的幸福感并未提高。即使名义工资本身的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其他处于同样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国家的水平。据统计资料显示,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工资增长速度追上美国用了30年,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也高速增长了40多年,平均工资却只有美国的10%不到。名义工资不等于实际工资,实际工资不等于有效收入,财富增加不等于生活水平提高。根据幸福经济学原理,只有幸福指数提高才能称之为生活水平提高。一定的财富是幸福的必备条件,但财富无论多少都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只追求财富不可能给人幸福,追求幸福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二者又互为前提。经济分析的参照系是GDP增长还是人民的幸福,可以决定对同一经济现象的经济分析的不同结论,也可以决定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与需求的基本矛盾的方向。以人民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以人民的幸福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与需求的基本矛盾的前提。需求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重提社会生产目的,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重新确立为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确立为改革开放发展的最大红利。
  
  需求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建构公平与效率一致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做到不但起点平等而且分配平等,避免强者对社会资源的垄断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曾几何时,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极力鼓吹不要政府干预的市场完全竞争,在市场完全竞争中弱肉强食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培育企业家阶层把蛋糕做大实现帕累托改进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2015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迪顿教授却通过他所设计的一套需求系统深入研究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标准和贫困水平的关系、贫困与发展的关系,证明了通过不正当手段先富起来的人会通过垄断社会资源以及各种不正当手段剥夺其他未富起来的人的上升空间,从而使穷者越穷富者越富。正好像企业行业垄断破坏微观经济主体的公平竞争会阻碍经济发展,建立在相对贫困化乃至绝对贫困化基础上的两极分化,也同样不利于社会公平竞争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公正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社会公正是国家必要的能力。通过微观规制与宏观规范以维护社会公正,既是政府的服务职能,也是政府的经济职能。迪顿教授通过深入研究认为,不但起点、规则不平等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而且结果不平等也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国内先富起来的人和国际上已发达国家会利用经济、财富上的优势地位垄断竞争,制定不平等的竞争规则,阻碍未富起来的人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从而使后天的结果不平等转变为起点与规则不平等。靠官商勾结投机垄断等不正当手段先富起来的人会有更多的不正当手段剥削未富起来的人,在迅速形成经济上贫富两极分化的同时迅速形成政治上社会地位上国际交往中的强弱两极分化,形成强权政治,剥夺了未富起来的人和国家后富起来的机会,从而使整个社会(包括国内国际)因为竞争不充分而失去发展的动力。同时收入分配不平等贫富差距拉大,也会造成国内国际市场萎缩、有效需求与投资动力不足。实践证明,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模式,不仅是道义上的要求,而且是开发国内市场、完善产业链、实现内良性循环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四、双循环经济格局:正确定位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体性
  
  双循环经济格局概念的提出和双循环经济格局的实质,是在疫情导致的国外市场萎缩、面临原有国际性产业链断裂危机的情况下,力图完善国内产业链、充分开发国内市场,摆脱产业链与整个经济对外依赖性过高的状态,解决国内产业链不完整、国内市场开发不充分的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强化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主体性。国家主体性或民族主体性,是指民族和国家的独立性、自主性、完整性、安全性。民族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基于自己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不依附任何强国独立自主走自己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性质。民族主体性中,文化自信是根本,民族凝聚力是核心。在现实中,民族主体性往往表现为国家主体性。由于国家是制度的组合,所以民族主体性的依据在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又加上制度自信。在现实表述中国家主体性和民族主体性是同义词。
  
  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偶然的,但经济主体性、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必须坚持民族主体性是必然的,以内需导向为主、出口导向为辅,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条规律与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否发生、是否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西方发达国家是否坚持冷战思维、不发达国家是否反全球化无关。此次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只是以极端的方式把这条经济规律的必然性展现出来的偶然性。它告诉我们,全球化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自作多情;违背经济主体性、民族主体性这一客观规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与产业链全球化只能以失败告终。所谓更高层次上的对外开放,就是在完善国内产业链、充分开发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成为国内完整产业链一环基础上的对外开放。更高层次上的对外开放有别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与以往的产业链全球化。
  
  以国内市场为主、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经济格局,要求清算、铲除既得利益集团,消除贫富两极分化,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以充分就业公平分配带动充分购买力来充分开发国内市场。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坑蒙拐骗黑横行、假冒伪劣毒充斥、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的状态。其中“中等收入”和“陷阱”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假象,把增长当发展的GDP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使增长不可持续才是本质。所以,“中等收入陷阱”是用假象掩盖本质的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假象后面的本质说明,增长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增长后面是可持续发展。道德—法治—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GDP增长方式已经破产,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被证伪;发展中国家只有彻底抛弃新古典价格经济学范式、新自由主义的GDP增长方式、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通过包容性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
  
  作为以国内市场为主、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经济格局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而非增长经济学。增长经济学着眼于企业利润的增加、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大,发展经济学着眼于国家民族主体性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主客体对称的对称经济学看来,经济全球化并不否认国家与民族的主体性;相反,经济全球化以国家、民族的主体性为前提。产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为主向资本密集、知识密集为主的提升,增长方式由产品运营为主向资产、资本、知识运营为主的转变,既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与技术重新洗牌的机会比发达国家更自觉地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上述发展转变过程,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而是必然的。问题的关键,是使这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要靠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国家与国民的自觉能动性。如果否认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国家与国民的自觉能动性,把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提升、增长方式转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纯客体的“要素禀赋”上面,寄托在引进模仿外国廉价乃至免费的已经落后淘汰的“新技术”上面,那么只能跟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一步步爬行。引进模仿是必要的,但自主创新更重要;而且引进模仿与自主创新不是对立、非此即彼的,而是统一的。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以自主创新为主导引进模仿,在引进模仿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要理解这一点,必须靠中华民族对称的、五维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思维方式。之所以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经济,是因为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其说是例外,还不如说是经济发展五维空间模式的典型,只有用五维空间的思维方式才能与经济发展的典型现实相对称。根据五维空间模式,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主体化不但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是双向同步过程。西方经济学家在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时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思维方式同客观现实的不对称。西方经济学的主体性和逻辑性是对立的。有逻辑则无主体、有主体则无逻辑,是西方经济学形式逻辑基本思维方式带来的悖论。新古典经济学的线性思维方式,使其内容和形式、观点和方法、理论和实际不对称,整体上滞后于西方经济的发展,不能解释、指导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更是一种误导。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要素有禀赋,结构也有禀赋,而且是更重要的禀赋。单个资源必须放在整个社会系统的环境中定位,才能真正做到最佳利用。在知识经济时期与对称经济学范式中,从宏观来看的国内国际经济结构是五维空间的,而不是平面二维与三维空间的。在社会经济化、经济社会化的今天,要用系统论来扬弃还原论,用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定位要素禀赋。劳动力密集这个要素不可能单独发挥作用;与劳动力密集这个所谓比较优势相配套的,是资源密集,而我国恰恰是人口平均资源贫乏的国家,用劳动力密集这个要素禀赋产生的“比较优势”发展出口导向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只能造成我国资源枯竭。这说明:从某个要素看的比较优势,从结构上看很可能恰恰是比较劣势。用某个要素来说明比较优势形成模式发展产业,其结果很可能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短避长。要素禀赋最重要的是结构,比较优势最重要的是结构,转型经济最重要的是结构。所谓结构优势,就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结构从不对称向对称、消极对称向积极对称转化,在此过程中使人的素质和要素禀赋二者都得到提升,实现劳动力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统一、劳动力密集和资源再生性开发的统一。对称结构,是转型经济的最深层机制。知识经济使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程度得以按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按几何级数扩大的生产社会化本身就可以使价值得以扩大、提升、再生。因此,知识经济以放大的形式,使资源的再生优于资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从属资源的再生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展示和充分发挥。转型经济不但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知识运营、生产社会化所带来的资源再生,而且表现为思维结构、社会结构、企业结构、生产结构的对称、有序、优化组合所带来的资源的裂变、再生与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增长。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不仅仅是民间与政府、企业与产业的关系。从结构上看,市场除了民间与政府、企业与产业的关系以外,还有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关系;在性质上,还有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在空间上,还有企业、产业、区域经济同全球经济的关系;在时间上,还有配置与再生、生产周期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在配置经济学看来,比较优势是要素概念;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从诸如人口、劳力、资源、成本等要素考虑的比较优势;其定位是纯客体的。在再生经济学看来,比较优势是结构概念;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可以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整合,使区域的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显示出优势,其定位是主客体的统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互补性强,经过协调就可以门类齐全、结构完整、化劣为优;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是一个从本土化到国际化、从区域经济到全球经济的层层递进、逐步演化的连续的过程,从本土化、区域化到国际化是中国全球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个时间结构可以使中国经济在本土化基础上国际化、主体性前提下全球化,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显示出时间结构优势。时间结构优势与空间结构优势二者是统一的: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通过时间结构优势展开为空间结构优势,用空间结构优势提升时间结构优势。大中华经济圈使中华民族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得以有机结合,经济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使中华民族得以再次腾飞。这说明:只有用五维空间的思维方式,才能完整把握经济系统,才能给经济系统中每一个要素与关系以合理定位,建立合理结构,形成双循环经济格局。
  
  增长经济学以“要素禀赋”为核心概念,发展经济学以“经济主体性”为核心概念。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比较优势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才能实现。如果一个国家以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增长的立足点,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只能是外向型增长模式。可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证明:外向型增长模式只能带来国内资源枯竭、商品匮乏、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后果;出口产品换来的大量外汇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而不断缩水,靠血汗工厂、廉价劳力生产的产品等于白送人。市场让出去了,技术没有换回来;相应国内的国民创新体系却受到“比较优势论”、“市场换技术”理论及根据这种理论制定出来的各种政策、特别是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冲击而不断萎缩。事实证明:建立在“比较优势战略”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型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是舍近求远、舍本求末、本末倒置的增长模式,是典型的泡沫GDP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跛脚的增长模式,是一条与我国大国地位和真正的“要素禀赋”特征极不对称的、畸形“发展”的模式。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扩大是以牺牲民族的与企业的经济主体性为代价,那么其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一国离开客体要素禀赋就没有比较优势,就会使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就会引发国内经济不景气、产业结构不能升级,那只能说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本身就有问题。全球化对不发展国家是有利还是不利,关键在于不发达国家的主体性发展程度。像我们这样全世界人口最多、国内市场最大、产业结构最齐全、产品门类最完整、各地区各具特色又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应该包括创新—创造—创业机制畅通灵活的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结构完整的经济体系、核心技术保密体系、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粮食危机防范体系、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内需导向型市场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各区域优势互补体系,以及为建立这样的体系所必须的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先天的和外国相比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也不是资本积累、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扩大的速度。民营企业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但作为国家和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如果不是从主体的角度来定位经济体、定位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就无从理解企业主体、区域主体、民族主体、国家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能理解国际经济关系、区际经济关系。要从主体的角度来定位经济体,就不能以价格机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而必须以价值机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民族与国家的经济主体性,既是价值的主体,也是价值机制的前提与组成部分。以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主流经济学的要害,是打着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化、用价格机制“优化”配置全球资源的幌子,用全球化和全球价格机制来吞掉国家与民族的经济主体性,把贫富两极分化从国内扩大到全球;在全球“价格”机制的基础上,把西方“价值”观念和霸权主义通过“颜色革命”推广到全球。配置经济学——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机制一元化、利润最大化、经济规模最大化是西方价值一元化和把经济全球化演变成世界单极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工具。市场经济是主体经济,也是立体经济。如果说,过去的计划经济是从宏观方面违背了市场主体化、立体化原则,那么“世界工厂论”、“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则是在微观产业层面违背了市场主体化、立体化原则。市场主体化、立体化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统一的基础,也是双循环经济格局的基础。

(责任编辑:静曼)
 
 
两会之声|王兰玉代表谈低碳转型“河钢
王臻代表:多措并举 助推纺织行业低碳
单增海代表:建议支持工程机械和商用
刘倩:碳排放权新规出台,低碳排放行
李继峰: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红:用液氨存储氢
产品交流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技术交流  
下一代锂硫电池或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
新型高速微尺度3D打印技术面世
新型固体材料能快速传导锂离子
迄今最高能效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面世
成功案例  
广西首条海上风电能源通道正式投运
陕西氢能双翼煤气制氢储氢示范项目启
中国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将落户广州
深圳北站枢纽分布式光伏绿色能源项目
他山之石  
俄开发测试消防系统的智能综合体
法德将开发太空量子传感器预测地震
埃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稳定电力供应
乌兰察布地区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
深市绿色低碳公司积厚成势 助力“擦亮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转型金融供给提速
综合施策多维度推进低碳技术应用发展
开展“电能替代”宣传倡导低碳绿色生
响应绿色低碳发展主旋律 赛特新材202
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废弃物释放“绿色潜力” 循环经济万亿
河南发文支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
变废为宝 循环经济驶上快车道
发展循环经济 让“包袱”变财富
破解回收利用难题 着力提升社会源废弃
废弃物释放“绿色潜力”循环经济万亿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