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低碳经济
“智能、低碳、协同”为水运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入时间:2019-12-06        来源:中国水运报


  12月3日-6日,第20届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在上海拉开帷幕。
  
  在本届海事展上,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航运企业纷纷展示了在智能航运方面的发展成果,大手笔订单频现。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海事展的配套学术论坛与海事展同步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及业内资深从业者分别从造船与海洋工程、智能航运、邮轮内装以及航运金融、法律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解读。其中,诸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研究为海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记者在聆听论坛的过程中发现,“智能”与“绿色”成为本次海事论坛频频被提及的行业“关键词”。
  
  强引擎
  
  激活“智能+创新”双动力
  
  “智能航运是传统航运要素与现代通信、信息、传感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现代航运系统与业态,是航运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航运包括智能船舶、智能港口、智能航保、智能服务和智能监管等五大要素。”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宝晨在演讲中这样介绍。
  
  未来15年,将是航运业发展和应用智能航运技术的关键期。
  
  “目前,英国和欧盟都确定了发展智能航运的战略目标,日韩也已为此深耕多年。中国确定了未来30年发展智能航运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也明确了近三年和2025年、2035年和2050年的发展目标。”张宝晨说。
  
  智能船舶的发展无疑是智能航运发展的重要支撑。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智能船项目部主任助理顾一清表示,智能船舶能在全寿命周期数据服务和提升整体效能的海事协同方面对航运生态产生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全球智能船舶目前正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船级社(CCS)科创试验中心副主任蔡玉良在介绍全球智能船舶发展情况时表示。
  
  蔡玉良说:“目前,智能船舶的定义、分级分类尚未统一,智能感知等核心技术尚未突破,智能船舶标准体系、测试与验证体系亟待建立,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十分有限,相关国际海事公约法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在发展智能船舶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安全问题、法律责任、海事规则等,数据资源需要相应的规则约束、公约规则需要进行相应修订甚至建立新的规则。”
  
  面对新常态,产品的持续创新与智能制造的推进是船舶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双引擎”。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炜从船舶企业的发展角度出发,为行业献上了四点建议:“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只有强化产品创新才有市场占有率;科研与产业的密切结合,是企业创新产品获得成功的关键;‘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船舶制造是典型的离散型生产,由于船舶建造周期相对较长、工艺流程复杂、单件小批量等特点,推进智能制造有其特殊性,因此推进智能制造要与企业发展现状与发展目标相适应。”
  
  在“船舶与海工配套设备技术论坛”上,江苏科技大学发布了《中国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专利指数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开公告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华重工”)位列专利指数企业排行榜首位。
  
  对此,振华重工董事、副总裁戴文凯表示:“振华重工不仅造‘壳’,更要造‘芯’。自‘国家海上起重辅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一大批关键技术如‘主/被动波浪补偿技术’‘动力定位技术’等的研发和落地实施,使得振华重工迅速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指标跨越。”
  
  添“绿色”
  
  擘画低碳航运大未来
  
  “航运业目前正在经历三个方面的重大变革:行业结构性变化、数字化和航运业减排的法规与技术,这些转变将在过渡至低碳未来的进程中重塑行业。”DNVGL船级社海事业务行政总裁克努特·奥尔贝克·尼尔森在演讲时说道。
  
  据国际油轮船东协会研究报告显示,航运业每年排放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SOx排放量和NOx排放量分别占全球排放量的20%和30%。绿色航运强调的是航运效益和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航运业可持续发展。
  
  国际航运公会(ICS)主席埃斯本·波尔松在演讲中表示,对于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要求“与2008年相比,到2050年把海运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的目标”,ICS认为加快研发新的零碳技术必须是IMO减排战略的核心。
  
  限硫与低碳是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需求,这需要在船舶减能设计与燃料问题上双重发力。
  
  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咨询理事会主席吉哈德·斯特劳斯认为,“使用包括电力驱动在内的替代燃料要考虑这些燃料的生命周期(燃料的生产和燃烧)。航运业需要努力设计能源消耗最少的船舶推进系统,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减少操作船舶所需的电力。在未来,混合低碳排放技术,包括电池、液氢和氨是最简单和最有前途的。”
  
  此次展览会上,DNVGL船级社正式发布了液化石油气(LPG)燃料的船级规范以及船级符号“Gasfuelled LPG”,以期不断推动尝试使用新型燃料以适应未来海事业的发展。
  
  据悉,相比重质燃油(HFO)和轻柴油(MGO),使用LPG燃料的船舶可减少温室气体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在一定程度上还可消除硫排放。此外,LPG还可作为氨气的过渡燃料,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LPG液舱和系统的使用的材料也可适合于氨气,这将不断促进零排放燃料的研发。
  
  欧洲船东协会候任副主席、赛浦路斯航运商会总裁、莱米索拉航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菲利普斯·菲利斯表示,零排放之路是航运业明智的前进之途。他甚至呼吁航运业能够继续减速航行以实现零排放目标。同时,菲利普斯认为,LNG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将成为航运业迈向低碳的中转燃料,并且到2035年,氨类燃料将成为主流。
  
  曼恩能源方案公司(MANES)二冲程推广及客户支援主管托马斯·斯托尔加德·汉森介绍了MANES目前在能耗减排方面的技术突破,据悉,MANES较早地开展了双燃料发动机的研发,目前正在开展研发支持同时使用LPG、LNG、LEG等燃料的混合燃油发动机。MANES计划于明年发布全球第一台液化石油气(LPG)燃料发动机,并于2024年交付氨(NH3)燃料发动机。
  
  促协同
  
  精耕邮轮内装与海工市场
  
  10月18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建造国产首艘大型邮轮,这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正式跨入大型豪华邮轮建造时代。
  
  “大型邮轮是目前全球造船业唯一供不应求的细分领域。”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彦国表示。
  
  据记者了解,邮轮内装是目前我国大型豪华邮轮建造的一个突出“短板”,能否在邮轮内装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我国邮轮产业能否真正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为此,此次“高级海事论坛”上设置了“邮轮内装”专场,国内外知名专家分别从美学设计、项目管理、建造工艺、安全规范等方面系统介绍邮轮内装的热点和难点,并围绕大型豪华邮轮的内装设计、建造、管理和安全规范等环节进行了深度研讨。
  
  据悉,在豪华邮轮建造产业链中,内装处于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艘大型邮轮船舶内装的价值可以达到整船造价的50%以上。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西尔维娅·皮亚尔迪有多年船舶和航海设计课程教学的经验,她认为:“随着公众需求日益增加,邮轮内部空间的合理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邮轮已成为旅途的目的地,而不仅是旅行方式。消费者需求的细分使得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船舶变得越来越有趣。所以,在船舶设计中,活动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比其他领域更紧密,设计师要使物理和虚拟混合在一起产生越来越多的仿如身临其境的空间。”她建议邮轮设计师借助接近海洋的设施和到访未受污染的海上行程,优化旅客在旅行期间与海和陆地的接触。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久远公司副总工程师周延认为要在开发和创造新功能、新体验,引导消费引领与迎合客户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之间寻找平衡点,兼顾近期、远期目标。
  
  周延进一步表示:“由于邮轮内装在设计内容与范围、空间特征、功能使用、海上环境、材料选择等方面有别于一般建筑设计,因此需要船厂、内装公司调整各自工作模式,相互协调配合,逐步形成新的合作机制,同时,需要供应商完善配件,提高产品的适应性并准确理解产品在邮轮内装中的作用。”
  
  海上油气等海洋工程也在本次海事论坛中被多次探讨,这预示着海洋经济正被进一步开发利用。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李志刚在分享中介绍了我国的水下油气生产系统装备研发与设计技术近年来已取得显著突破。如陵水17-2气田项目,目前已经突破了南中国海的立管疲劳技术,使得钢悬链立管首次在南中国海成功应用。这也成为我国首个1500米级深水复杂气田水下生产系统自主开发设计项目,预计于2021年投产。
  
  国际海事战略公司(MSI)高级海工研究员费伦茨·帕兹托对海上风力发电领域表示看好,他认为这一领域将为中国造船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航运业转型发展之际,第20届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成为航运业寻求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了国际海事合作交流,探析了迈入蓝色经济和可持续增长所必需的创新技术,为航运业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责任编辑:静曼)
 
 
冯超:极致能效改造工程已带来十分可
两会之声|王兰玉代表谈低碳转型“河钢
王臻代表:多措并举 助推纺织行业低碳
单增海代表:建议支持工程机械和商用
刘倩:碳排放权新规出台,低碳排放行
李继峰: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
产品交流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技术交流  
下一代锂硫电池或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
新型高速微尺度3D打印技术面世
新型固体材料能快速传导锂离子
迄今最高能效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面世
成功案例  
广西首条海上风电能源通道正式投运
陕西氢能双翼煤气制氢储氢示范项目启
中国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将落户广州
深圳北站枢纽分布式光伏绿色能源项目
他山之石  
俄罗斯远东天然气管道连通工程启动
俄开发适用6G的液晶设备原型
俄开发测试消防系统的智能综合体
法德将开发太空量子传感器预测地震
大丰聚焦绿色低碳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动“绿能之都”建设,引领绿色低碳
追“新”逐“绿”能源低碳转型释放绿
今年我国将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济南高新区:点题“绿色低碳”,构建
“光伏+”综合利用 能源结构绿色低碳
废弃物释放“绿色潜力” 循环经济万亿
河南发文支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
变废为宝 循环经济驶上快车道
发展循环经济 让“包袱”变财富
破解回收利用难题 着力提升社会源废弃
废弃物释放“绿色潜力”循环经济万亿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