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循环经济
武汉循环经济产业园助力垃圾“回到正确位置”
加入时间:2023-01-18        来源:长 江 日 报


  “武汉处在我国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综合优势日益突出。”2023年武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无废城市”,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
  
  武汉正在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工业、农业、建筑、生活源固体废物的填埋量,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守住“一城湖水半城山”的天然生态优势,在绿水青山中探索出一条城市发展道路。
  
  ■变废为宝,各类垃圾循环利用
  
  “经常有人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想要变废为宝,其实还需要相应的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手段。”武汉正在创建一个全新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模式,对各类废物进行“工厂化”加工。
  
  这个由武汉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环投集团建设运营的产业园,是国内同类型产业园中用地最集约、垃圾处理种类最齐全、循环协同利用率最高、数智化程度最高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物流、能流传递等方式将原本分散的单项固废处置设施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方式,最大化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循环利用,实现园区环境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让建筑垃圾“从建筑中来到建筑中去”,成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引擎。“建筑垃圾入炉‘重生’后,80%变成‘可造之材’,处理成不同品种和规格的再生骨料、再生混凝土砌块之类的建筑产品,重新回到建筑中来。”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负责人张涛介绍,“据估算,100万立方米的建筑弃料,可转换成80万立方米的可再生骨料,折合混凝土标准砖250万立方米,可用于制备无机混合料、再生混凝土、海绵城市透水砖、生态水工砖、市政工程用砖等。”
  
  园区的生活垃圾焚烧厂内,焚烧产生热量转化为蒸汽用于发电。焚烧后的“剩余物”中,烟气实现超净排放,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标准,剩余蒸汽用于污泥干化、渗滤液处理、园区供暖等协同使用,飞灰经稳定化处理后,送入安全填埋场予以填埋。
  
  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在有机质固废处理厂中,通过“干式厌氧消化”工艺,产生沼气用于燃烧发电,剩下的沼渣摇身一变,就是优质的绿化营养土。
  
  在医疗废物处置现场,我们不仅看到了主流的热解焚烧处理设施,还看到了大家不太熟悉的高温蒸煮工艺。该项目负责人吕磊磊介绍,这种工艺非常“接地气”,就是将医疗废物送入一个高温蒸煮锅中,在不低于134℃、0.22MPa的高温蒸汽下,经过45分钟灭菌“无害化”后,送入焚烧设施进行统筹协同焚烧,焚烧产生的热能转化成电能。下一步,该项目将引进“机械手臂”——医疗废物上料系统将走进“人工智能”新时代。
  
  产业园工程技术部负责人胡钢介绍,“产业园即将建设能源管控中心,这相当于园区的大脑中枢,让管理更加集约、精细、低碳、科学,让园区更加智慧。”
  
  ■武汉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蓄力池”
  
  近年来,废药品、废电池等有害垃圾的收运处置需求不断增加,有害垃圾是生活垃圾中的危险废物,其收集、贮存、处置体系也需要配套完善。
  
  为此,循环产业园正在建设专门的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包括1个甲类暂存库、2个丙类暂存库,可存储2600吨左右的危险废物。同时,通过焚烧、物化、固化等处理技术,每年可处理5万吨危险废物。焚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进入园区蒸汽管网进行协同使用,飞灰、炉渣进行稳固化、无害化处理。
  
  危险废物种类繁多、源头分散、点多面广、性质复杂。《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处置的四大核心能力,分别是完善危险废物收集体系建设、提高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推进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强化危险废物管控。
  
  形象地说,就是通过各种体系建设和科技手段,建立起一套满足城市需求的危险废物处置“蓄力池”,让这些废物在即将产出或刚刚产出,就给它提前安排好“归宿”。同时,确保全市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随时都略有富余,让全市的危险废物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接收、暂存、处置和综合利用,最终达到“资源化”和“无害化”。
  
  同样,武汉也积极鼓励企业内部直接消纳——对自身产出的危险废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从而更为优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结构,补齐危险废物处置缺口。


(责任编辑:李婷)
 
 
赵英民:坚持先立后破,推动绿色低碳
辛剑明:行走在小县城的低碳达人
熊涛:建设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
王新伟代表: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
全国人大代表凌云:推进生态保护和低
2022第六届中国环境健康安全在京召开
产品交流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国内单体最大海上风电场呼之欲出
技术交流  
能完全降解的不湿纸吸管面世
新型激光器或成下一代以太网技术基础
光照加速大自然“电网”导电性
弹性半导体制成可穿戴神经形态芯片
成功案例  
2022年济宁建成10万千瓦储能项目
欧洲能源企业热衷美国海上风电开发
华北油田首个“光伏+储能”试验成功
广东海上风电累计并网总容量突破650万
他山之石  
电价飙升打开光伏市场 英国太阳能用户
道达尔能源扩大在波兰的可再生能源业
2022年美国部署的电池储能系统创历史
澳科学家利用铯改进原子理论计算方法
生态环境部: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
山东禹城:为低碳企业开通金融绿色通
“三问”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江苏镇江: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改善城市
认准产业振兴路 踏上低碳新征程
青海着力推进绿色找矿实现新突破
湖北房县循环经济显成效 产业降碳发展
低碳循环经济进入“数字纪元”
发展循环经济 走绿色转型之路
新能源材料及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加速
江西丰城:循环经济 绿色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生态文明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