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节能论坛
新能源博弈:站在新经济的高度
加入时间:2009-05-31        来源:电气中国


17世纪末,人类对蒸汽机的使用开启了现代工业的新纪元,也一度成就了英国¾¬济的巅峰;20世纪,对计算机的运用则在开创信息时代先河的同时让美国在半个多世纪内坐稳了世界¾¬济霸主的“宝座”。
  如今,新能源来了。
  当危机时刻人们高举新能源时代的大旗时,也并不意味着传统能源使用的终结,只是其在未来将逐渐被各种各样的新型能源所替代。
  因为选择,在某些时刻意味着责任。对于新能源的选择亦然。“在未来,ˬ掌握了新能源技术,ˬ就掌握了未来¾¬济和技术进步的制高点与主动权!”或许,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选择背后——责任的重量。
  危机下的“绿色御冬术”
  绿色,在中国寓意为希望。在全球经济一片惨µ¬的今天,“绿色¾¬济”悄然孕育而生,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振兴方案成为世界各国为再造¾¬济增长而苦苦觅得的灵丹妙药。
  国际方面,作为美国经济复兴计划的核心,自参选之日起,总统奥巴马就显示出对新能源产业的极大关注,在其公布的¾¬济振兴方案中,一半以上涉及新能源产业。除此之外,日本、韩国等国也纷纷出钱出力,“重磅”打造本国新能源发展。
  国内方面,我国相继公布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并提出了截至2015年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4300万吨标煤的目标。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此前表示,下一步要加大核电、风电项目、大型煤炭基地项目的建设,加大电网投资力度,并大力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
  政策利好,资本市场自然也蜂拥而至:研究数据显示,最近三年来,我国新能源市场投资年均增长67.0%。2009年伊始,新能源俨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板块,业内机构预测,截至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潜在市场价值约达1000亿元。
  这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用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教育了人们:“金融为本”也有失灵的时候,将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就要承担鸡飞蛋打的风险。当金融业在这次的危机中遭受重创时,新能源产业却借势而起:此时,新能源代表了一种¾¬济形态,一种金融危机下的¾¬济增长模式。于是乎,世界各国均在试图把新能源作为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力争率先在新能源时代抢占有利先机。
  然而当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国内呈示空前利好局面的同时,人们又不禁要问:新能源究竟“何德何能”成为经济复苏的护身符?
  “发展新能源和使用新能源从来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走不可的一条道路。”李冶在接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时这样表示,“现在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欠发达国家,都在讲‘能源新政’,其目的除为了应对短期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更希望通过该举措使国家在中期可以实现能源自主化与安全化,远期得以引领和掌握新能源潮流,因为在未来,ˬ掌握了新能源技术,ˬ就掌握了未来¾¬济和技术进步的制高点与主动权!”
  毋庸置疑,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势必将带来能源需求下降以及能源需求增长缓慢的连锁反应。对此,李冶指出,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投资及消费力度均呈现疲软,社会电力需求增幅目前仍呈下降趋势,“如果在此时过度加大电源建设,靠电力À¬动内需,有可能造成供过于求的情况发生。而目前的新能源技术及发电,不仅不会较大增加电力总量,而且还可以有效加快了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从而在有效À¬动内需的同时,优化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FS:PAGE]”
  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系统工程司司长董¬保同对此说法也表示认同,他认为,具体对中国而言,火电的建设周期较短,而一些新能源例如核电,从建设到投产发电需要¾¬历较长时间,就此比较而言,火电发展将受到较为直接的影响,瞄准几年以后的¾¬济增长,目前发展新能源是最为有利的时机。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量巨大,新能源的需求空间仍很大。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新能源产业正在酝酿新兴¾¬济发展,有可能成为À¬动¾¬济增长的一个有力突破口。”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根据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对10个产业的分析数据显示,在过去50年时间里,能源行业的净收益率是最高的,平均年回报率将近13%。
  振兴新能源,瓶颈犹存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发展一直维持着高速发展,随着路径及范围的不断演化与拓展,人们对于新能源的认识逐步深化,这种认识的深化也体现在各种机构对于新能源的投资力度上: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VC/PE对中国内地新能源的投资处于不断上升状态,2007年的投资额为5.90亿美元,2008年的投资额为13亿美元,同比上年度增长120.3%。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新能源的狂热追捧,很多投资机构也是“雾里看花”。多数投资者表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Ô¬有的投资信心大幅减小,而新能源产业在世界各国的振兴规划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及其高达100%的市盈率则让他们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点“晨曦”,揭竿而起也是自然现象。
  不过,热逐的背后并不意味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到了一马平川的境界,一些悬而未决的产业瓶颈仍值得警醒。
  据记者了解,我国新能源产业长期高速发展的背后,无序的状况也较为严重。以风电为例,据中国风能Ь会2008年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新增风电机组约为5130台,装置容量为624.6万千瓦,较2007年增长了89%,累计装置容量达到1215万千瓦,增长了106%。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隋永滨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此的忧虑,“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日益增大,到2010年国内风电装机容量很可能将突破3000万千瓦,而目前一些企业缺乏对于国家能源战略的总体认识,不断追加风电业务投资,盲目跑马圈地的现象绝不是少数,如此下去不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就风电产业而言,目前亟需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明确规范。”
  除此之外,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短板也是业内一些专家学者对新能源发展持谨慎态度的重要Ô¬因。“就风机而言,目前技术维护修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难题,随着所制造的风机功率的不断加大,对于该技术的要求也逐渐复杂与提高,仅凭目前的技术,很难满足日后发展的需要。”½¬苏一家风机生产制造商这样告诉记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在采访时告诉本刊记者,技术瓶颈及自主创新技术的不成熟等诸多问题也间接导致了我国新能源发展成本的居高不下,“未来一段时间,新能源能否挑起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大梁’,得以大规模发展,成本问题不容忽视,而除了新能源发电成本过高之外,我国缺乏新能源自主技术、高附加值设备长期以来依赖进口等因素也是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下一步亟需国家在此方面对于企业的加强引导,予以支持。”
  政策引导或“催熟”新能源
  种种迹象都在清晰的显示,无论是从能源结构调整的角度,抑或资本市场操作的层面,新能源产业,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引领世界¾¬济的走出低谷。而中国近年来在新能源方面所积累的种种¾¬验,也应该成为我们进入这场“新能源盛宴”的入场券。
  为此,我[FS:PAGE]国政府果断出击,提速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和环保业,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3月26日,国家财政部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在此之后,工信部又推出了“太阳能屋顶计划”……¬不过,就技术研发而言,目前我国对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仍以企业自主行为为主,政府行为在此方面的力度显然不如美国政府1500亿美元资助新能源研究时来的“大刀阔斧”。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建立完整的产业发展机制,仅靠市场机制运作不足以充分支持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建立政府调控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机制很有必要。“希望国家在出台新能源振兴规划后,可以有效解决目前面临的技术、成本等障°¬,为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保驾护航。”隋永滨表示。
  此前,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董路影透露目前我国正在制定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并称这个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第十一大规划”比现有政策力度“大得多”。一时间,“国家大力振兴新能源产业”的消息不胫而走,并迅速点燃股市中的新能源板块,而对于新能源概念的热炒也无疑印证了市场对于国家新能源政策利好调整的积极反映。有经济学家指出,通过政府层面的推动,新能源的高速发展或引领新一轮能源产业的发展。在采访中,李冶向记者透露,目前该规划相关细则尚在进一步完善之中。
  同时,李冶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发展将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传统能源消耗方面的节能减排;第二是通常所讲的新能源,即核电、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第三是以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燃料的的发展;第四是囊括了从电力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智能电网的应用。”
  “目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当务之急仍是加大自主创新。”谈及未来新能源将何去何从时,李冶这样告诉记者,“加大自主创新需要明确两个关键要素,首先是创新的载体,明确承担未来新能源技术的开发主体,解决其中的产业瓶颈。其次创新的政策,政府应加大对于新能源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于能够引领国家未来创新及发展的领域给予重点支持。”于此同时,他表示根据目前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亟需建立一个较为详细、完善的政策框架体系,其中对其成本、价格、构成机制需做出明确的规定,必要时形成法律法规,或体现为国有大型能源企业的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桑榆)
 
 
黄鹂:钢铁与机械要在自主创新等方面
袁亮:以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动低碳经
冯超:极致能效改造工程已带来十分可
两会之声|王兰玉代表谈低碳转型“河钢
王臻代表:多措并举 助推纺织行业低碳
单增海代表:建议支持工程机械和商用
产品交流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技术交流  
下一代锂硫电池或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
新型高速微尺度3D打印技术面世
新型固体材料能快速传导锂离子
迄今最高能效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面世
成功案例  
广西首条海上风电能源通道正式投运
陕西氢能双翼煤气制氢储氢示范项目启
中国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将落户广州
深圳北站枢纽分布式光伏绿色能源项目
他山之石  
风能取代化石燃料成为英国最大电力来
俄研发骨组织植入物制造新方法
德国专家:中国电动汽车助推全球绿色
俄罗斯远东天然气管道连通工程启动
逐“绿”前行能源低碳转型助力可持续
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金融助力石化业绿色低碳转型
北京将开展绿色低碳学校创建行动
北京锚定重点产业 打造绿色低碳新动能
潍坊寿光市:向“绿”而行 低碳发展动
“5万亿”循环经济加速:在华外资加码
让再循环更有价值 让产业链更加完善
持续投资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欧洲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任重道远
加快完善家电利用循环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让“包袱”变财富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