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节能论坛
论我国钒矿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加入时间:2009-06-16        来源:资源网


  一、钒的特征和主要用途
  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钒在高科技尖端科学与军工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
  钒是一种高熔点稀有金属,作为非常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铁路、桥梁等领域,如输油管、海底管道、造船、聚变反应堆容器、喷气机和火箭、空气压缩机、金属模具、高速钢、工具钢等。
  钒是一种可锻金属,但含有氧、氮或氢的钒则变脆。钒是电的不良导体,其电导率仅为铜的十分之一。室温时,致密的钒对氧、氮和氢都是稳定的。钒在空气中加热时,氧化成棕黑色的三氧化二钒,蓝黑色的四氧化二钒,或桔红色的五氧化二钒。在较低的温度(180℃)下,钒与氯作用生成四氯化钒。高温下与碳及氮生成碳化钒及氮化钒。钒能耐盐酸、稀硫酸、碱溶液和海水腐蚀,但能被硝酸、氢氟酸或浓硫酸腐蚀。
  钒主要制成钒铁用作钢铁的合金组分,它具有能细化钢铁基体晶粒的作用,故广泛用于各类钢种。
  钒在非铁合金中主要用于制造钛合金。钒可以控制铜基合金中的气体含量,并改善其微观结构,在内燃机活塞的铝基合金中加入少量钒,可以增强合金的强度,并降低其热胀系数。
  钒的快中子吸收截面小,对液态钠有良好的耐蚀性,并有抗高温蠕变的作用,可作快中子增殖堆燃料棒的包覆材料和释热元件。
  钒的金属间化合物是超导材料。
  广泛用作有机和无机氧化反应的催化剂,用于生产硫酸、精炼石油;用来制作吸收紫外线和热射线的玻璃以及玻璃、陶瓷的着色剂。钒的氧化物和偏钒酸盐用于生产印刷油墨和黑色染料。
  二、资源储量分布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钒是我国优势矿产,资源储量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截止2007年年底,全国保有钒的资源储量为3825万吨(,下同)。此外,还有预测资源量139.4万吨。
  全国有21个省拥有钒的查明资源储量,但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省区:四川1906万吨,占全国资源总量的49.8%;陕西400万吨,占10.5%;湖南391万吨,占10.2%;湖北256万吨,占6.7%;安徽231万吨,占6%;广西203万吨,占5.3%;甘肃139万吨,占3.6%。以上7省区查明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2.2%。
  世界钒的储量为1300万吨(金属量),我国储量约占全球的38.5%。
  三、矿床主要工业类型
  钒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地壳中平均含钒高达0.015%。但由于钒的化学性质活泼,具多种化合价,因此钒矿物种类繁多,且不易形成含量高而富集的独立钒矿床。
  我国钒矿床主要工业类型有两种:
  1.含钒碳质页岩与石煤矿床
  在南方各省有广泛分布。
  2.含钒钛磁铁矿矿床
  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攀西与河北承德地区,矿床规模巨大,查明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1%。
  四、元素赋存状态与提取方法
  1.一般认为,碳质页岩与石煤中的钒主要是呈分散状态,无法通过物理选矿方法选出独立相。目前,主要是采用平窑钠法焙烧法从石煤中提取钒。由于生产厂家多为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小,不正规,钒的转化率和总回收率低,烟气中所含的氯及氯化氢等有害成分难处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严重,很多不正规的小企业多被取缔,故其总的生产规模一直不大,产量也不高,约占全国钒产量的5%左右,且多为化工产品。
  但是最近,贵州101地质队在镇远县发现一个钒矿石量近8000万吨、五氧化二钒金属量60多万吨的多层独立钒矿床,这是迄今贵州发现的最大的独立钒矿床。
  贵州101地质队是在进行1:5万铅、锌、银化探异常查证时发现这个矿的。通过进一步的地质勘查工作证实,该钒矿床位于一级构造单元扬子准地台西南缘与江南造山带的过渡带,矿层呈层状产出于黑色的硅质岩与炭质页岩互层地层中,共3层,为独立钒矿床,并伴生[FS:PAGE]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铀、铂、钯等稀有金属。该独立钒矿的发现,改变了以往大多数人认为钒以伴生状态存在,并只有单层的认识,对进一步正确评价和寻找该类型钒矿有着重要的意义。
  2.钒主要以类质同像赋存于钛铁矿-磁铁矿系列中,并形成规模很大的钒钛磁铁矿矿床。但由于钒在钛铁矿-磁铁矿系列中过于分散,无法通过物理选矿获得钒的独立相,而只能获得含钒的铁精矿,精矿中含钒量随着铁品位的提高而提高。含钒铁精矿经烧结与冶炼,钒进入铁水。再采用雾化吹钒工艺,生产出钒渣。然后由水浸法提取钒,从而实现钒与铁的分离。
  五、国内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我国是钒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目前未掌握生产量和消费量的有关数据。但据报道,目前我国唯一的钒生产大户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年产五氧化二钒18000吨和钒铁9000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钒制品企业。2007年该公司生产钒渣18.5万吨,2008年达到创记录的20.19万吨,按五氧化二钒平均含量15%计算,折合钒金属量分别为22394吨与24440吨。据此估算2007年和2008年我国钒产量的金属折合量分别约为23500吨与23600吨。
  我国是钒的出口大国。有数据表明,2005-2008年的4年间,共出口五氧化二钒52787吨,年均出口13200吨。2007年五氧化二钒的出口量达到创记录的19455吨,比上年增长86.5%;受价格回落的影响,2008年出口量15057吨,比上年下降22.6%(表1)。
  进口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表1)。
  据估算,2007年我国钒的消费量为7800吨。


  

  六、钒矿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我国钒主要来自伴生矿,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矿业结构不合理,产品以五氧化二钒、钒铁等五氧化二钒原料类为主,钒化工产品种类少,产业链不长,节约和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出口也以原料类为主,资源流失严重。
  2.对独立成矿的碳质页岩与石煤型钒矿开发利用方法的研究有效投入严重不足,现有方法还不太成熟,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需要进一步完善。
  七、钒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现行政策
  1.资源税政策
  1993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有色金属矿原矿资源税为0.4~30元/吨。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8月30日发出《关于钒矿石资源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第120号)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在我国境内开采钒矿石(含石煤钒)的单位和个人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及相关规定缴纳资源税。钒矿石(含石煤钒)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为每吨12元。
  2.进出口贸易政策
  财政部公布的《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08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2008年1月1日起,钒品出口关税暂定为:五氧化二钒5%;其他钒铁20%。
  《2007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2008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均将未锻轧钒氮合金、其他钒氮合金、未锻轧的钒、钒废碎料、钒粉末、其他钒及其制品、钒铁、五氧化二钒、其他钒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等列入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
  八、政策建议
  我国钒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支持。
  1.加强对伴生钒矿(主要是含钒钛磁铁矿)和碳质页岩与石煤型钒矿资源开发利用新方法的研究,加强监管,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整体水平。
  2.做好重点矿区的开发利用规划和钒化工发展规划,加大对钒矿开发利用及产业链合理延伸的政策支持力度。
  3.积极推进储量核查工作,及时核消矿区资源储量,以保证表上资源储量的准确性。
  4.加大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禁止对资源进行破坏性开采,坚决取缔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小[FS:PAGE]矿山、小选厂、小冶炼厂。(作者:吴荣庆)


(责任编辑:桑榆)
 
 
黄鹂:钢铁与机械要在自主创新等方面
袁亮:以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动低碳经
冯超:极致能效改造工程已带来十分可
两会之声|王兰玉代表谈低碳转型“河钢
王臻代表:多措并举 助推纺织行业低碳
单增海代表:建议支持工程机械和商用
产品交流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技术交流  
下一代锂硫电池或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
新型高速微尺度3D打印技术面世
新型固体材料能快速传导锂离子
迄今最高能效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面世
成功案例  
广西首条海上风电能源通道正式投运
陕西氢能双翼煤气制氢储氢示范项目启
中国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将落户广州
深圳北站枢纽分布式光伏绿色能源项目
他山之石  
风能取代化石燃料成为英国最大电力来
俄研发骨组织植入物制造新方法
德国专家:中国电动汽车助推全球绿色
俄罗斯远东天然气管道连通工程启动
逐“绿”前行能源低碳转型助力可持续
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金融助力石化业绿色低碳转型
北京将开展绿色低碳学校创建行动
北京锚定重点产业 打造绿色低碳新动能
潍坊寿光市:向“绿”而行 低碳发展动
“5万亿”循环经济加速:在华外资加码
让再循环更有价值 让产业链更加完善
持续投资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欧洲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任重道远
加快完善家电利用循环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让“包袱”变财富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