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节能论坛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节能是第一绿色低碳能源
加入时间:2018-12-21        来源:国际节能环保网


  能源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1712年托马斯·纽科门制造第一台实用型蒸汽机,煤炭开始规模化应用,到1885年煤炭消费超过薪柴成为主导能源,用了173年时间;从1859年美国打出第一口油井,到1965年石油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则用了106年时间。煤炭取代薪柴成为主导能源,是以高密度能源替代低密度能源,能源载体的体积更小、能量更集中。但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却是一个低密度能源替代高密度能源的过程,因此其难度会更大,需要的颠覆性创新会更多。
  
  具体到中国来说,能源转型则更为艰巨。首先中国经济体量大,能源消费强度高,以占全球15%左右的GDP消耗了全球23%的能源;其次在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对煤炭的依赖仍超过60%,减煤化任务艰巨;再次是能源消费总量仍处于上升过程中,相比发达国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要减少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不仅仅是第一能源,还是第一优质能源、绿色能源、低碳能源。而节能的途径,除了调整结构、发展技术、优化管理之外,还要把文化节能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
  
  一是文化节能。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从我国目前发展来看,关于节能方面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制度安排尚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应该在全社会倡导节能文化,全体公民形成强烈的节能意识,才能使节能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并取得实效。
  
  二是结构节能。从我国以往的发展历程看,由于高能耗的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所以经济结构是制约我国能效提升的重要因素。目前,第三产业的单位GDP能耗只有第二产业的1/6。所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
  
  三是技术节能。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科技创造未来的能源。从技术类型来看,我们不但应该发展节能提效技术、能源安全生态开发技术、能源低碳利用技术,还应该注重开发与智慧能源网络系统相关的技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交通和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费将逐渐超过工业部门。因此,应格外注重交通和建筑领域的节能工作,进一步加大基础研发方面的投入。
  
  四是管理节能。主要任务是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特别是构建新能源技术发现、甄别、筛选、培育、试点推广以及应用一条龙的能源转型新机制。民间有许多好的技术,但苦于得不到国家的认可与支持,应该做好甄别和筛选工作,同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
  
  五是系统节能。世界正走向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固态的煤炭可以转化为液态的汽油、柴油,风能、太阳能也可以与传统能源相互融合。当今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互联互通加速。所以,要从系统性的角度看待节能,促进多能互补系统协同,加快能源转型发展。

(责任编辑:李婷)
关键字:节能
 
 
黄鹂:钢铁与机械要在自主创新等方面
袁亮:以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动低碳经
冯超:极致能效改造工程已带来十分可
两会之声|王兰玉代表谈低碳转型“河钢
王臻代表:多措并举 助推纺织行业低碳
单增海代表:建议支持工程机械和商用
产品交流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技术交流  
下一代锂硫电池或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
新型高速微尺度3D打印技术面世
新型固体材料能快速传导锂离子
迄今最高能效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面世
成功案例  
广西首条海上风电能源通道正式投运
陕西氢能双翼煤气制氢储氢示范项目启
中国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将落户广州
深圳北站枢纽分布式光伏绿色能源项目
他山之石  
风能取代化石燃料成为英国最大电力来
俄研发骨组织植入物制造新方法
德国专家:中国电动汽车助推全球绿色
俄罗斯远东天然气管道连通工程启动
逐“绿”前行能源低碳转型助力可持续
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金融助力石化业绿色低碳转型
北京将开展绿色低碳学校创建行动
北京锚定重点产业 打造绿色低碳新动能
潍坊寿光市:向“绿”而行 低碳发展动
“5万亿”循环经济加速:在华外资加码
让再循环更有价值 让产业链更加完善
持续投资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欧洲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任重道远
加快完善家电利用循环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让“包袱”变财富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