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旧版入口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知识宝典 专题活动 专家观点 节能论坛 精英智库 高端视点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产品商城 技术推介 项目推介 会议会展 数据统计 会员服务 培训中心 创新创业
金融向绿 预见低碳经济未来
加入时间:2025-01-03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2024年,在“五篇大文章”的指引下,我国绿色金融在推进“双碳”工作中成效显著: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上的主导产品,推动我国跻身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多层次的绿色金融机构体系以及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日益丰富;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持续深化,积极参与定制领域相关标准,主动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日益成熟。但同时,内外部环境也在深刻变化,政府、企业、个人对绿色金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产品转向综合融资方案、解决方案,这要求金融供给必须转变思路,进一步创新突破,以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新要求。
  
  展望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业内分析认为,金融业将紧密围绕国家政策部署,全面构建绿色金融生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化、绿色化深度转型。
  
  指引:顶层设计加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绿色转型的重要性。
  
  2024年以来,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更加成熟,顶层设计完善贯穿全年。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分别规划了未来5年以及到2035年的目标,为绿色金融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和2035年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目标,并再部署提升金融工具支持力度。
  
  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点工作任务。中国银行研究院方面认为,“加紧”两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绿色转型紧迫性的重视。
  
  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2024年我国绿色金融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35.7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7.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67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11.86万亿元和12.04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8%。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个有效支持‘纯绿’或‘接近纯绿’经济活动的绿色金融体系,为促进我国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市场均已位居全球第一,得到这些金融工具支持的我国新能源、电动车、电池产业已占全球最大市场份额,我国的污水和固废处理能力也居全球前列。此外,我国对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也在国际上成为良好实践的样板。我国还倡议和发起了一系列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机制,包括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GT)工作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SI)等,这些机制在形成可持续金融全球共识、提高绿色金融标准的兼容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能力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引领性作用。
  
  趋势:精细化发展
  
  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绿色金融的新场景与新模式正成为引领转型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金融机构加强与实体企业和服务机构等合作,共同探索绿色金融业务新模式。例如,建设银行加强与全国及区域碳市场、北京绿色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机构的对接交流,促进清算、交易、咨询等方面合作;以碳足迹、碳配额、碳信用等涉碳权益为基础开展创新实践;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为外向型企业提供碳交易咨询和定制碳足迹指数等业务,为我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另一方面,绿色金融的产品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前述《意见》指出,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至2027年年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为传统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在合理评估风险基础上引导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绿色信贷发展。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积极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有序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发展绿色保险,探索建立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表示:“在现有基础上,金融机构应围绕碳账户、碳资产、碳市场,继续完善面向个人、企业的碳金融产品;加快依托绿色低碳供应链金融产品及面向小微企业的纯信用绿色信贷产品的开发,促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加快ESG理财产品的创设与发行,在金融机构资金投资方面探索引入ESG投资原则;在支持‘一带一路’绿色低碳项目过程中,推进绿色金融创新,进一步扩大中国绿色金融影响力。”
  
  随着绿色发展的深入,政策引导也向细分领域拓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这为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工作的开展指引了新方向。
  
  中国银行研究院方面分析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发展绿色建筑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降碳减污、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以及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金融业应紧密围绕国家政策部署,在新建绿色建筑、发展屋顶光伏、推动建筑用热低碳转型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实际上,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空间仍十分广阔。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总经理郭秋君分析认为:“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绿色产业发展、能源与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存在大量多样化的绿色融资服务需求,商业银行需要持续优化完善配套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才能为服务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动力:数字化赋能
  
  数字化是绿色金融不断破题的重要抓手。
  
  2024年,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发布全国首个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计划——《重庆市推动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旨在以数字技术推动绿色金融服务更优、覆盖更广、体验更佳,打造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示范样板,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求到2026年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深度结合,“科技+绿色金融+绿色产业”的精细化、多元化发展路径逐步形成。
  
  在杨海平看来,绿色金融的数字化转型是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的根本需求。“从经济发展的前景看,产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趋势明显。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客观上需要绿色金融的数字化转型。”
  
  “绿色金融数字化意味着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的融合发展,对金融机构的能力集成、机制建设、产业认知以及风险的协同管理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海平表示。
  
  “在低碳发展大趋势下,加快推动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表示,“数字化赋能后,将提高绿色金融服务效率,下沉绿色服务场景应用,拓展绿色金融实践赛道,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实现。”
  
  那么,如何有效推动绿色金融的数字化转型?杨海平认为,应该强化顶层设计。“金融机构应将一体化推进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发展置于战略层面进行思考;深入追踪研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切入点、发力点;将产业数字金融的产品与业务模式、绿色金融的产品和业务模式进行嫁接,结合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际需求,推进融合创新。”
  
  不过,当前绿色金融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仍存在一定挑战。“比如,由于统计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仍较低,绿色数据的质量、可靠性和完整性不足,对绿色金融产品设计和服务质效存在影响。此外,由于制度体系尚未健全,绿色数据信息安全和风险隐患仍不容忽视,要做好信息共享和风险隔离的平衡与保障。”吴丹表示。
  
  对此,吴丹建议:“金融机构要为绿色金融服务搭建好数字信息平台和基础设施环境,扎实做好低碳金融数据标记,不断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绿色产品应用,在更广领域探索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要加快培育强大的‘绿色金融+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队伍,这是提高金融机构绿色服务创新能力、实现绿色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李扬: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人工智能有
刘国跃: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能源高质
徐少山:汽车产业减排的数据质量强化
金观平:在全面绿色转型上下功夫
姜维:在LCA等领域加强合作,携手
钟绍良:EPD报告有助于在国际社会
产品交流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快速提升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探秘国内首个
我国最大潮流能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应未雨绸缪
技术交流  
新型太赫兹波偏振调制器研制成功
新工艺在室温下造出有序半导体材料
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中子衍射残余应力测
东北地区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
成功案例  
中国海油宣布东方29-1气田开发项
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机组总装完成
国家电网规划仿真平台完成全面升级
贵州大方新能源基地首批风光项目成功
他山之石  
新型电磁材料能按需切换功能
俄专家:今年俄中数字贸易将更活跃
中国能建中标菲律宾首个大型漂浮式光
巴西首笔基于区块链的户用光伏国际绿
鹤壁市:水气热智慧化建设 赋能绿色
优化农业绿色低碳产业链生态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重庆清洁能源
济宁:加快现代水网建设 推动绿色低
加强资源循环科技创新 引领绿色低碳
山西省政协委员聚焦煤炭转型发展 建
全国首个循环经济地标级消费目的地落
广东:到2027年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
探索资源最大化利用 循环经济产业项
“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俊发·新螺蛳湾循环经济产园成立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2010年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
项目名称:《吉林省节能减排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6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