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有必要设立“减少浪费日” |
加入时间:2019-05-07 来源:本站 作者:liting |
|
|
|
|
自2013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的重要批示以来,在举国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并迅速形成社会共识和常态化发展的良好趋势。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绝非一蹴而就。特别是现实中,浪费的土壤还未得以完全净化,反浪费的斗争依然任重道远。为此,《节约网》认为深化巩固这一成果,有必要设立“减少浪费日”。
一、从“鼓励节约,整治浪费”,看设立“减少浪费日”的可操作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的一份的材料上作出的批示中强调: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探寻具有大众广泛性参与的,便于接受、易于做到的反浪费举措,使反对浪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行动的蜕变。打开小切口,实现大突破,从而走出一条始于减少浪费,到实现遏制浪费;从反对浪费到拒绝浪费的有效途径。
设立“减少浪费日”有利于落实总书记的批示,有利于弥补一些单纯性涉及节约题材活动日的短板,有利于唤起社会男女老幼皆可参与活动的热情,促进人们集思广益,随手可及。从个人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始于小角落减少浪费,成于全方面反对浪费。便于交流促进,使反浪费即能落地,更可接地气,更有可操作性。
二、从“节约刻不容缓,浪费亟待解决”,看设立“减少浪费日”的必要性
浪费作为古老而现实的话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直接波及于社会诸领域,与节约的抗争从未止步,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把浪费比喻为一种病,浪费已是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传染病。其隐蔽性之强,扩散性之快,冲击力之大,破坏性之烈,反弹性之猛,波及面之广,远远超出于人们的想象。浪费已成为人类社会一大公害和通病顽疾。浪费是病,不治可不行。
浪费观念和浪费行为犹如横亘在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一座大山。不搬掉它,社会的发展将步履艰难。不抛弃它,社会的进步将无从谈起。我们的目标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包括个人、家庭、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形形色色的浪费问题,“例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只有解决了严重的浪费问题,才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
设立“减少浪费日”有利于唤起全社会反对浪费的紧迫感,动员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的自觉参与,从而形成立体化、广角度、多层面响应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氛围的健康发展。
三、从“浪费无处不在,事事皆可节约”,看设立“减少浪费日”活动的可行性
现代社会,由于人类活动领域的广泛性、交际方式的多样性,物质文化生活的求新性和多种理念的相互撞击,浪费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起来。与此相互应,现代社会形成了新的节约意识和效益观念,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并不断变化着的无处不在的浪费。
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铺张”,再到“校园里的攀比”;从生产生活,到仓储流通,再到消费领域;从经营决策到自然资源的开发,再到人财物时间空间环境信息的利用,我们看到,浪费之风浸透期间并侵蚀社会诸多领域。而一些惊人的浪费更是发生在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间。浪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是深受其害自食恶果,或是清除减少浪费,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社会问题。
开展“减少浪费日”活动,有利于人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从易处启动,到深度挖掘,循序渐进,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求反对浪费治理之道,共享厉行节约之果,反对浪费人人喊打,进而形成将浪费扫地出门,让节约走进千家万户的社会共识,实现“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绿色生态环境。
四、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看设立“减少浪费日”活动的紧迫性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以来,将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突出地位,并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再也不能走靠拼资源求发展的老路,再也不能误入边污染边治理,再污染再治理恶性循环的怪圈。已引起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如何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克服急功近利的错误发展观、政绩观,确保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对子孙万代负责,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真正实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理念时不我待,迫在眉睫。更需要我们动用各种方式加速推进。
设立“减少浪费日”,既是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又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即可有效促进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形成,又可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态势,为人们提供保护生态环境身体力行的新思维、新方法、新借鉴,满足社会各界对生态文化、科普知识的需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逐步形成勤俭节约的消费观。促进“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植根于民众社会之中。
设立“减少浪费日”,还可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的勤俭节约文化,为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五、从“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看设立“减少浪费日”活动的重要性
浪费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人们对浪费危害性的认识不足,乃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忘掉”的习惯使然。不知是愚昧,知而不行就是魔鬼。探索浪费成因,追踪浪费根源,我们可以看到,浪费既有主观意识所为,也有客观环境所致。既有面子攀比所行,也有迫不得已而做。既有乐此不疲的奢靡挥霍,也有悔恨过后的重操旧路,其中不乏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意识驱动。
设立“减少浪费日”活动,有利于从原动力上实现以知促行的舆论环境。减少知而不行的滋生市场,进而达到知耻而止,知害而避,心有戒尺,敬畏节约,慎独慎微的收效。知与行是驱动反浪费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知的真切笃实利于行,行的明察精觉促进知。正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设立“减少浪费日”作为节约文化的创新发展,既是对国内、国际各类节约日活动的补充和完善,更是对树立全民节约集约资源循环利用理念,生态文明观、绿色发展观的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们建议,将“减少浪费日”设在每年的1月17日。如果“减少浪费日”发展成为“国际(世界)减少浪费日”,就将这一天所在的一周作为“中国减少浪费活动周”。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